<ruby id="qg7mf"></ruby>
  • <dd id="qg7mf"><track id="qg7mf"></track></dd><th id="qg7mf"><track id="qg7mf"></track></th>

    <legend id="qg7mf"><center id="qg7mf"></center></legend>
  • <dd id="qg7mf"></dd>

      <dd id="qg7mf"><pre id="qg7mf"></pre></dd>
      您好!歡迎訪問東莞市富恒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網站!
      4新聞中心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快速充電器:QC3.0和QC2.0的區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平板等設備的功能越發強大,隨之而來的電量也是消耗的非???,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快速充電,那么快速充電器也是逐漸涌現在市面上,那么什么是快速充電器呢?QuickCharge(下文簡稱QC)是由高通主導的快速充電技術,如今已經發展到最新的QC3.0版本。雖然QC3.0有著更高的充電效率,但其普及的進程卻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QC3.0的新特性
      和聯發科Pump Express Plus(下文簡稱PEP)、OPPO的VOOC相比,高通QC快速充電技術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占有率最高。 以趨于普及的QC2.0為例,針對智能手機定制的Class A 標準支持5V、9V和12V輸入電壓,在2A輸入電流的前提下可實現最高24W的充電功率。
      小提示
      QuickCharge 2.0/3.0擁有Class A和Class B兩個標準。其中,ClassA標準的QC2.0支持5V/9V/12V三種電壓,QC3.0則支持3.6V~12V的波動電壓;Class B標準的QC2.0支持5V/9V/12V/20V四種電壓,QC3.0則支持3.6V~20V的波動電壓。 由于智能手機領域用不上夸張的20V電壓,所以其周邊的充電器、移動電源的QC2.0/3.0都以Class A標準為主?,F階段已經宣布支持QC 3.0的芯片有驍龍820、驍龍620、驍龍618、驍龍617和驍龍430。
      可惜,QC2.0的“固定電壓”管理機制太過簡單粗暴,在判斷手機和充電器端都支持QC2.0后,它會直接將輸入電壓從5V跳到9V或12V并一路沖到總電量的90%(這個標準可由廠商定制),再通過涓流充電補充到100%的電量。由此會引出一個問題:在以9V/12V電壓快充時,電池兩端電壓與DC/DC轉換電路的輸入輸出電壓差值較大,因而功耗比較嚴重從而帶來了手機發熱的問題。為此,絕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會選擇降低輸入電流的形式將發熱問題控制到一個合理的范圍里,比如配備一個支持5V/2A、9V/1.8A、12V/1.5A的QC2.0充電器,從側面加以緩解。
      而QC3.0最大的改進,則是將“固定電壓”管理機制替換為“INOV”(最佳電壓智能協商,Intelligent Negotiation for Optimum Voltage), 允許輸入電壓從3.6V起步,以0.2V(200mV)為單位,結合實時的電池溫度、轉換效率、電量等因素進行微調,并在允許的輸入電壓范圍(9V或12V)內逐步提升或降低,而不像QC2.0只能在5V/9V/12V中進行“非一即二”的暴力選擇。
      在“INOV”管理機制的幫之下, QC3.0可大大降低DC/DC轉換電路的損耗明顯,從而有效緩解了快充時的發熱問題。按照高通的說法,QC3.0能夠比QC2.0效率提升38%,充電速度提升27%,發熱降低45%,大約35分鐘內就能將一部典型手機從零電量充電至80%。然而,事實真的有如高通想象的那般美好嗎?
      小提示
      和QC3.0一樣,聯發科新一代的PEP2.0快充技術也引入了精確電壓管理的概念,允許電壓以0.5V(500mV)位單位進行微調。此外,QC3.0和PEP2.0都會向下兼容QC2.0和PEP1.0。
      理論和實際的差異
      小米5是支持QC3.0快充技術的代表,它內置3000mAh容量的電池。而三星Galaxy S7 Edge由于某些原因僅停留在QC2.0階段,并內置了更大的3600mAh電池。從表面上看,小米5快充標準高,電池容量小,充電時間應該明顯快于Galaxy S7 Edge才對。然而,根據網友的實測反饋,小米5在50分鐘左右可將電池容量從1%充到85%,完全充滿大約需要82分鐘。而Galaxy S7 Edge將電池容量從1%充到80%和100%的耗時分別約60分鐘和95分鐘,并沒有比小米5慢多少。如果考慮到電池容量基數的差距,Galaxy S7 Edge的充電效率反而更高。再比如,支持QC2.0的樂視1S,其40分鐘可充到80%,70分鐘左右即可充到100%。
      類似的問題在QC2.0時代也極為普遍:同樣是支持QC2.0且電池容量相同的手機,充電時間卻有長有短,而且有些產品之間的耗時差距甚至要在20分鐘以上。原因很簡單, QC2.0/3.0快充技術的輸入電流是一個可自定義的參數,有些廠商為了追求穩定,在提高電壓的同時降低電流(比如讓9V與1.2A搭配),實際充電功率并不比5V/2A快多少。
      總之,無論是QC3.0還是QC2.0,其實際充電速度的快慢主要還是得看充電器和手機所支持的最大充電功率。小米5的充電器最大充電功率為18W,樂視1S為24W,因此雖然小米5有著QC3.0的先天優勢,卻依舊難以彌補充電功率之間的差距。
      因此,我們需要認清一個事實, QC3.0僅僅是QC2.0的一個優化版本而已,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發熱量更低的QC2.0,在充電功率相同的前提下很難明顯縮減手機的充電時間。
      于是,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何至今只有小米5、LG G5、惠普Elite X3、HTC One A9和樂視新一代Max Pro等少數手機應用了QC3.0技術,而包括三星Galaxy S7和索尼Xperia X/Performance在內的Android旗艦卻不買QC3.0的賬:沒必要為不明顯的充電速度提升而耗費成本而已。
      QC3.0崛起需契機
      效率提升38%,充電速度提升27%,發熱降低45%,高通對QC3.0的愿景如此誘人,難道這僅僅是宣傳上的噱頭嗎?答案是否定的, 想充分挖掘出QC3.0的潛力,還需要新興的USB Type-C的輔助。
      據悉,QC3.0除了能對電壓進行0.2V為單位的精準階梯管理的同時,還引入了名為“恒功率”的概念。比如,在保持18W充電功率的前提下,允許QC3.0以9V/2A、6V/3A或4.4V/4A的標準進行快速充電。然而,時下主流的Micro USB接口和數據線僅能承載最大2.5A的輸入電流,“恒功率”概念沒有半點實現的機會。
      而新興的USB Type-C標準,無論是接口還是數據線都可承載更大的電流。比如,隨便一根USB Type-C數據線即可穩定支持3A的電流輸出/輸入,而USB Type-C數據線在理論層面最高允許5A的電流通過(只是相關數據線動輒就要百元以上)。于是,QC3.0和USB Type-C的組合,就是體現“恒功率”優勢的完美搭檔。
      可惜,USB Type-C在手機領域的普及還需要時間,而QC3.0的“恒功率”特性也需要進一步的軟硬件優化(如手機和充電器端都需配備更先進的QC3.0電源管理芯片)。比如,雖然小米5采用的就是QC3.0和USBType-C接口,但依舊沒能達到高通對QC3.0的宣傳標準,USBType-C的潛力沒能充分發揮出來。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對QC3.0的現狀有了些許了解。作 為高通最新的快充技術版本,現在市售的QC3.0手機在充電速度上都還沒能拉開與QC2.0手機的距離。因此,QC3.0只能算是新品手機的“增值功能”而不是“必選功能”。相對于QC3.0手機而言,支持QC3.0的外設(充電器、移動電源)才更值得我們關注,它們既能向下兼容QC2.0,還能適用于未來的新品,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入手。
      [返回]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